前些年,房子好賣,開發商也不怎么管理,即便低價中標,通過幾個變更,還能撈回不少利潤?,F在,地價貴,政府又現價,手上也沒多少錢,導致最終壓榨下游的施工單位。
在材料采購上,把材料商都找來,逐一比價,最終鎖定材料品牌與價格后,采取甲定乙供的方式,業主自己不買,由施工單位來采購。由于開發商把材料商的價格壓的很低,材料商也沒多少利潤空間,施工單位想要從材料商那里撈到油水幾乎為零。材料商都是現款現貨,否則不予供貨,這個資金又得由乙方墊資來做,而且材料的損耗、質量問題等都得由施工單位承擔。
過去,不少企業會通過中途停工來要挾,變相加錢。老A說,業主現在把合同都限制的很死,中途停工總要有個理由吧?沒理由的停工,打官司也打不贏啊,最后白白損失了履約保證金。過去,在施工過程中做一個變更或簽證,還能獲得價格調整,現在想變更,甲方不進行價格調整,這一下子就沒得玩了。更狠的是開發商將項目分為多標段,一旦有一家耍賴停工,立刻清場由另一家公司接手,而清場的單位還沒有了履約保證金。
材料上沒利潤,開發商又壓低管理費用,最終只剩下人工費,而這基本上很難支撐一家大型的企業的運營成本。老A說,施工單位的生存空間在哪,他也不清楚。
再說說,為啥施工企業爭先恐后的上市?不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嘛,這些資金用來干嘛?就是為了適應目前的行業現狀啊,不能墊資的施工企業現在直接就會被市場趕出去。